2016年5月2日,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杨姓人家正在进行老宅的翻修工程。房子已经有几十年历史正规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,土墙斑驳,屋顶的木梁被岁月磨得光滑,年久失修,地基下陷,房屋已经不适合居住。为了给家人建造一座安全舒适的新家,杨计土决定拆掉这座老宅,重建新的房子。
当天上午,杨计土请来了施工队和一辆挖土机开始动工。工人们在阳光下忙碌,汗水浸湿了衣衫,机器的轰鸣声回荡在周围的村庄。到了下午四点半左右,挖土机挖出了一个深约两米的大坑,突然铲斗撞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,发出了一声沉闷的碰撞声。工人们停下操作,小心翼翼地把铲斗抬起,继续清理土层。
随着泥土一层层被掀开,露出了一个长方形的物体,表面光滑,隐隐透出一丝血红色的光泽。大家初时并未在意,以为是地底的岩层。然而,这个红色光泽引起了杨计土的注意。他赶紧叫停工人,蹲下身去用手轻轻擦拭物体表面的泥土。发现这物体的质地坚硬且细腻,表面有雕刻的纹路,形状规整,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器物。接着,他注意到物体的边缘似乎像是盖子的一部分。
展开剩余81%杨计土心中升起不安,随即村里的一位年长老人走过来,低声说道:“这像是一口棺椁。”这番话让所有人都不禁倒吸一口凉气。杨计土立刻下令停止挖掘,并要求将土重新覆盖,防止消息泄露,引来盗墓贼。
他随即拨打了当地派出所的电话,详细报告了发现的情况,并表示担心盗墓贼的可能威胁。当晚,派出所派出两名警员赶到现场,对挖掘区域进行封锁,确保没有人进入。
第二天早晨,黄岩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。杨计土带着他们来到发现地点,重新指认了棺椁的位置。工作人员小心地清理土层,果然,一座砖椁石板顶结构的古墓露了出来。经过初步勘察,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。左穴保存完好,右穴则遭到盗掘,棺木腐朽,只剩下些许残片。
5月4日,浙江省文物局的技术人员到达现场,商讨发掘方案。专家们发现棺木表面有水渍痕迹,推测内部已被地下水侵蚀。为了避免直接开棺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,他们决定先在棺木底部钻孔以了解内部状况。钻孔过程中,积水涌出,验证了专家的推测。技术人员迅速展开排水行动,确保文物的保存。
5月5日清晨,技术团队开始为起吊工作做准备。经过几小时的精细操作,宋代的棺椁最终被成功吊起,送往黄岩区博物馆。棺木到达时,博物馆已经准备好特制的平台和恒温恒湿设备,以保证文物安全。
棺木的到来吸引了大量专家学者,大家齐聚一堂,共同商讨开棺方案。终于,在当晚11点,开棺工作正式开始。经过小心拆卸和专业设备的辅助,棺盖被缓慢打开。左穴中的男墓主遗体保存相对完整,旁边还有几件珍贵的随葬品。而右穴尽管遭到盗掘,但墓志铭依然存在,详细记载了女墓主李氏的生平。
李氏出身书香门第,聪慧端庄,嫁入赵家后,贤良淑德,深得家人和乡邻的敬重。然而,她早逝,年仅三十七岁。赵伯澐为她亲自写下了墓志铭。通过对墓志铭的进一步分析,考古专家发现赵伯澐的身份非同寻常。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,虽然家族地位已经不如前,但他仍然是宋代的贵族后裔。
就在考古学家们准备深入研究时,几位中年男子突然出现在现场。这些人自称是赵伯澐的后代,手里捧着传世族谱,并坚决要求停止挖掘。专家们看到族谱后震惊不已,确认了墓主的身份,并与赵氏族人展开了讨论。
在专家们的解释下,赵家后人逐渐理解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,最终双方达成共识:考古工作将在尊重家族意愿的前提下继续进行,文物由国家保管,并允许赵家后代参与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。
随着发掘的继续,考古人员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丝绸服饰,色彩鲜艳,工艺精美,显示了宋代丝绸技术的高超水平。这些文物的出土,为研究宋代贵族生活和浙江丝绸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。
其中,一块玉璧特别引人注目,经鉴定,这块玉璧曾在南唐开国皇帝的祭天仪式中使用。这个发现为研究南唐的祭天文化和政治仪式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这次发掘的成果不仅是对宋代历史和文化的重大贡献,也为浙江的丝绸文化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见证。通过这次考古发现,浙江能够更好地展示其丝绸产业的辉煌历史,也为当地推动丝绸产业的复兴和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。
这一重要发现受到了广泛关注,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浙江近年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